18502522252


九游会JY体验式报道:记者养猪养熊猫是啥感觉?

  九游会JY猪其实很爱干净,智商可能与黑猩猩相近,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也是“掌力惊人”……这些“冷知识”您可能不知道吧。那么,一份地图是怎样制成的?地震观测员是怎样观测地震的?相信您对这些知识都很感兴趣。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的记者,出海、登山,上高原、入森林,采写了6篇体验式报道“我在科技一线”,向大家讲述了这些科技知识,也展现了体验式报道接地气的独特魅力。10月21日,经济社会部和研究部联合组织的首期“人民研讨”开坛九游会JY,就体验式报道的采写分享体会,总结得失,为体验式报道支招。

  人民研讨是继人民讲堂之后研究部创办的一个促进新闻业务研讨的新平台。与人民讲堂请社外专家学者来报社开讲不同,人民研讨是请报社内部采编一线的编辑记者交流采写心得。

  “它是磨刀石、敲门砖和杀手锏”,经济社会部副主任田俊荣用这三个比喻做了回答。他说:“体验式报道往往是到条件比较艰苦的一线和基层去,对于记者来讲是很好的锻炼,具有磨刀石的作用。它还能让跑口记者对所联系领域最微观的机理和最基础的机制有清晰的理解,有利于年轻记者快速入门,更好把握这个领域宏观的东西,起到敲门砖作用。当前,很多媒体都追求短平快,我们舍得花很大的人力、时间去做体验式报道,这种风里来雨里去,而不是网来网去的体验式报道在互联网时代是一种稀缺品,传播价值高,可以说是主流媒体的杀手锏之一。”

  经济社会部科技采访室的记者蒋建科谈到自己多年的体会:“体验式采访是一次深度的科技知识学习过程,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是培养专家型记者和记者型专家的有效途径。另外,体验式采访还能引起连锁反应,获得更多采访线索和选题。”

  研究部的苏长虹也表示,“体验式报道是践行走转改,既贴近采访对象又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方式;是互联网时代凸显价值,能够展现原创报道亮点的重要手段;是磨练记者意志,提升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重要途径。”

  研究部的李凯引用了新闻学界和业界前辈对体验式报道的理解和认知:“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材《新闻写作教程》说:‘以参加者的身份工作的观察家, 能获得有关题材的第一手具有实感的材料, 而这些材料若用研究统计数字或正式采访的方法是无法获得的。有些事实和人们的感情流露, 往往只有通过实地观察才能抓得住。’人民日报的前辈艾丰在其名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说:体验感受,是记者重要的基本采访方法。记者‘介入’了、‘参加’了被报道的事实,成为这项活动的一员,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就能进行‘活’的采访”。

  首先,体验的岗位怎么选择?在谈到“我在科技一线”这组报道如何策划时,田俊荣认为,选择体验岗位不妨把握四个要点:第一是受众想了解的岗位;第二是记者能参与的岗位,科技含量太高的岗位就没有体验的可行性;第三是有东西可写的岗位,如果只写实验室里简单的实验经过,也比较枯燥;第四是一线艰苦的岗位,既能磨砺记者的作风,又能展现一线科技人员爱国奉献的风采。

  其次,体验式报道的采访怎么做?就是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就是要调动记者的眼耳鼻舌身。平时采访时记者调动耳朵和眼睛比较多,但体验式采访要调动记者的全身,甚至是心理感受。体验式报道应该是自己干为主,跟着看为辅。

  蒋建科指出,体验式采访前,记者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采访对象如果知道你不懂行,就不愿意和你交流。还要注意去和采访对象交朋友,成为朋友,人家就愿意和你交流。

  谈到自己的采访经历,参加“我在科技一线后记者刘诗瑶说,“我不是海洋和测绘的行家,跟一张白纸差不多,但这种劣势也许给了我一点帮助。既然读者需要的是科普文,那么我要做的就是从零开始,把测绘的经过讲清楚。如果我弄明白了海洋预报是怎么来的、地形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大部分读者也能明白。这是我对身份的思考,心态归零,从最简单的原理开始学习。”

  再次,采访回来怎么写?参与报道的记者喻思娈用四个“我”来进行思辨。一是“我”的角色:想读者之所想。读者希望了解的是科技人员工作的过程,我就要表达出这个过程。二是“我”的叙述:细节是魔鬼。调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来观察,叙述出了细节,科技工作者的特点就显示出来。三是“我”的超脱:跳出经验事实外。报道时,深入体验是一个层次,但还要认知事实背后的道理,才能提升报道高度。四是“我”的分寸:把握好知识介绍与情感表达两个“度”。专业知识讲多了易打乱叙述节奏,不讲又不便读者了解工作价值,知识介绍要适当;没有情感显得枯燥,情感过多又易散文化,陷进去又易缺失中立观察者立场,因此情感要有度。

  体验式报道写稿时,材料如何取舍是个难题。刘诗瑶说:“我的体会是‘把事说清楚’和‘把人写感人’。‘把事说清楚’的意思就是,科技报道有科普的任务,要让普通读者看明白,要尽量通俗,多用打比方。‘把人写感人’就是指多用故事来衬托出人的精神,有故事,够生动,读者才愿意看。”

  最后,体验式报道怎么编辑?科技采访室的主编赵永新,用三个“一”来表达编辑“我在科技一线”这组稿件的感慨:“看到这组稿件,首先是‘眼前一亮’,‘科技视野’版面一年做100期,这组报道打破了旧框框,拓展了科技报道的选题;然后是‘心头一动’,记者采访非常辛苦、劳累,文章让人很感动;最后是‘笔下一软’,报道带入感强,场景真,知识真,感情真,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尤其难能可贵,因此编辑时真舍不得删,版面尽可能留了更多篇幅。”

  李凯指出,体验式报道需要做到“三要”“两不”。“三要”是指:要身到心到、跟随伴随,体验中观察、思考、提问、探讨,及时记录数据、细节和灵感火花等;要有思考辨析,善于辨别真伪,做到去伪存真;要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两不”是指:采访中,不能蜻蜓点水、走走过场,浅尝辄止地搞;也不能反客为主,企图主导参与体验的工作或事项,以自己的体验感受来影响报道立场、干扰报道的定位和站位。

  参与报道的经济社会部生态采访室记者寇江泽说:“体验式报道一般事先都有报道策划,策划要把握好‘度’,过多‘导演’会损伤客观性,容易使采访流于形式。另外,体验式报道因为记者深入其中九游会JY,不见得准确全面,记者过多表达自我,就容易抓不住主题,因此,如何管控好自己的主观情绪很重要。”

  研讨会的最后,研究部主任崔士鑫首先做了点评。崔士鑫说,体验式报道是媒体特有的“福利”,记者可以在采访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人生经验,丰富阅历,加快成长;体验式报道还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提质增效的利器,可以提供和人们的想象不同的东西,能够体现出传统媒体报道的深刻性优势,避免人云亦云,达到议题引导的效果;通过总结体验式报道的规律,说明新闻“有学”,值得深入研究。

  经济社会部主任江夏最后做了总结点评。她认为,即使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体验式报道、调研性报道仍然是党报记者的基本功。做好体验式报道,要做到三个“用”:用心九游会JY、用力、用情。多思考,不惜力,倾注真情实感,带着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无论网络多发达,也无法代替记者深入采访、抵近观察。在新闻发生的源头看到的、听到的,受到的感动和震撼是坐在屋里和泡在网上无法想象的。倡导多做体验式报道,就是要让记者更多地了解中国国情的复杂多元。有这样的意识,形成这样的习惯,掌握这样的本领,才能脚下有根,心中有数,笔下有谱。

  编者按:近期,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成为舆论热点。相比尚不熟悉互联网的老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操作的老年网民同样面临网络谣言、网络诈骗、虚假广告等陷阱,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年轻网民。…

  在现代社会数字化与智能化飞速发展的当下,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数字鸿沟”已成为必须逾越的课题。2020年底,工信部正式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

Copyright© 2022-2024 九游会JY-j9.com-九游会官方入口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皖ICP备05638974号